●张新慧
初夏,空气中满是新鲜的味道——那种湿润、清新的、夹杂着淡淡花香的气息。在河北省望都县欣康园小区,清一色的白墙红瓦小二楼,玉兰花粉红的花蕊从嫩绿的新叶中探出娇羞的面容。
在这个清新幽静的小区里,居住着一位满头银发,眼神清亮,思维清晰,谈吐自如的百岁“老兵”, 他就是六师离休干部王鑫,1918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这几天,老人有些心神不宁。自从儿子王军奇告诉他,六师五家渠市党委组织部要来人看望他时,老人就像盼望亲人一样,计算着他们到达的时间……
跨越千山万水的问候
“做好老军垦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把红色基因和兵团精神传承下去,这是一项时不待我的抢救性工作,必须抓紧做好。”带着六师五家渠市党委的嘱托和对老军垦亲切的慰问,近日,六师五家渠市《口述历史》摄制组一行千里迢迢、几经辗转,赶到河北省望都县。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王鑫老人早已准备好了可口的家常菜,等候多时了。翘首期盼的亲人终于到家了!王鑫虽然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戴上助听器,可以顺畅地与大家交流。
王鑫老人激动地说:“我从报纸、电视和手机上看到咱们兵团变化太大了,兵团人从屯田到建城,太了不起了!我常常想起在八一农场(现六师一〇二团)开荒的岁月,还有当年在奇台牛王宫地区开荒建设农六师一〇九团的那些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王军奇说,当年父亲在兵团屯垦戍边时住的是地窝子,如今住的是小洋楼。党和国家对老军垦战士非常关心,父亲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
忽然,老人想起了什么,坐起身来,缓缓走到衣柜前,取出一个漆已斑驳脱落的黑色公文包。包里装满了各种证件,奖状和奖章。老人拿起其中的几样一一端详、摩挲着。有起义人员证明书、退伍军人证明书、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还有在疆工作30年荣誉证书和鲜红的奖章……
随着老人缓慢的讲述,大家也仿佛走进了那屯垦戍边的激情岁月。
八一农场的青春印记
据王鑫回忆,新疆解放前夕,他在国民党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新疆供应局工作,担任时任局长郝家骏的专职司机。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率新疆驻军十万人通电起义,郝家俊积极响应。新疆和平解放后,王震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1950年,郝家骏担任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兼迪化市政府委员。王鑫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光荣战士,在军区后勤部担任驾驶员。1953年,郝家俊调往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同年,王鑫前往八一农场,先后担任农场机耕队拖拉机手、分队长、场直机耕队副股长。
为了加快八一农场机械化建设,王震司令员从新疆军区后勤部抽调了一些懂农业机械的专家和技术员,王鑫就是其中之一。拖拉机队的大姑娘小伙子们驾驭着崭新的铁牛向荒漠戈壁进军,向北沙窝开战,成了农场的“精英”。
八一农场地处准噶尔南缘北沙窝。杂草丛生,狼群、黄羊、野兔出没,风沙交加,环境恶劣,土质软硬不均,犁地非常吃力,耗油量大,机车也经常发生故障,导致开垦进度慢,难度大。
那时开荒,什么地方有水,就在什么地方扎根,因为人要喝水,拖拉机犁地也离不开水。拖拉机手开春下连队,11月才返回场部。耕作地距离居住地帐篷一般都是十几公里。起初,王鑫等男拖拉机手一人开一台车,早晨6时上班,次日9时下班。后来,上级觉得男拖拉机手太累了,长时间下去吃不消。没多久,上级又派来了一批女兵,一个机车配一个女拖拉机手,两班倒。
夏天开荒时,沙包被太阳晒得发烫,人在沙包中犁地,就像在蒸笼里炙烤。戈壁滩上没有人烟,没有道路,只有铺天盖地的芦苇和高高低低的沙包。开机车时,一不小心拖拉机就掉到坑里出不来。有时交班来回走数十里路,条田没有形成,犁地没有边界,拖拉机手们下班回驻地的路途中经常迷失方向。当时有位女拖拉机手在戈壁芦苇丛中转了一夜,还找不到归队的路。为了避免拖拉机手迷路,机耕队晚上就在帐篷顶上挂一盏马灯指明方向。
1953年,八一农场开展立功创模活动。王鑫开的阿特兹拖拉机,机车状态不太好,引擎温度很高,故障很多,一个班要加5次水。然而,他却用这台“毛病百出”的机车胜利完成了14600亩播种、500亩犁地、800面耙地的任务,还用这台机车创造了10小时播种652亩的新纪录。王鑫认真负责、细心观察,寻找机车发生故障和毛病的规律,摸索出了一整套防止引擎过热的方法,攻克了机耕作业的难题,在开荒的第一年,王鑫就荣立了特等功。
八一农场西戈壁有野狼窝。拖拉机手们在那里犁地经常遭到狼群的威胁。最可怕的是深夜,狼群到地窝子抓门,吓得女同志连声惊叫,后来大家只好轮流值班,换着睡觉。
夜里开荒时,遇见狼也是寻常事。
有一晚,王鑫在犁地时,拖拉机坏了。几只狼逼近,围着拖拉机嗷嗷叫。在灯光的照射下,一双双狼眼闪着幽幽的绿光。当时拖拉机驾驶室两边没有门,王鑫拿起榔头,使劲敲着驾驶室的铁板壮胆,把狼轰跑了。可是停了一会儿,狼又回来了,他只好继续敲打震慑。等狼散去后,他连忙把引擎盖拆下来,挡在驾驶室的两侧,就这样熬了一夜,没敢合眼。
就这样,拖拉机手一边向荒原宣战,一边与狼作战,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把荒漠变成了良田,戈壁变成了绿洲。
艰苦的垦荒岁月,也孕育了真挚的爱情。1957年,王鑫回河北探亲,经人介绍,结识了小自己十几岁的姑娘孙玉英。孙玉英初中毕业,人长得清秀,做的手工活也远近闻名,这个姑娘很有主见,一眼相中了纯朴实在的王鑫。不久俩人结了婚,孙玉英就跟着王鑫到了新疆。
奉命开发建设新农场
在王鑫家中,大家看到了一张珍贵的获奖证书。那是国家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83年颁发的,表彰他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做出的贡献。
那时,王鑫担任一〇九团的副团长,主管全场的农机具、机井、汽车、修理厂,有什么技术难题都由他组织协调攻关。因为工作需要,当年65岁的他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1958年4月,农六师党委贯彻兵团党委“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建场方针,用以老扩新的办法,命令时任八一农场副参谋长的宁森率部署组成的6人勘察小组,由师部五家渠出发,经过200公里的长途跋涉,到天山北麓的重镇奇台地区筹建新场。经过实地勘察,报师场同意后,决定在奇台县城东22公里处的“牛王宫”地区布点开荒,以八一农场基建大队为主,组成奇台生产大队,属八一农场管辖。
当年4月,王鑫等10余人组成垦荒队,驾着三套马车率先前往牛王宫。扎点组和垦荒队的24个人在牛王宫安了家,吹响了向亘古荒原要粮的进军号。
1959年3月,奇台生产大队被命名为天山二场,1963年天山一场撤销后与天山二场合并,称天山二场,1969年7月7日,由兵团统编为一〇九团。
在开发建设新农场的几十年间,王鑫先后担任机耕队队长、机务股长、副团长。1961年1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2月光荣离休。
回想当年的垦荒岁月,王金记忆犹新。
那时的牛王宫是一片戈壁荒滩,衰草遍地、荆棘丛生、野兽出没,没有道路、住房,只有修建公路时留下的一眼井和地窝子。在场长宁森的带领下,王鑫等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开荒之后,秋粮作物播种之前的灌溉工作开始了。水是当时创业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农场上游有一条从老奇台到牛王宫戈壁的渠道。军垦战士们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协助下,以最快的速度整修这条渠道,把开工河的水引到了农场。
1958年,奇台生产大队开荒773.33公顷,播种573.33公顷,收获粮食266吨,盈利5.16万元,被授予了一面“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锦旗。
1962年冬季,农场终于打出了抽水井,采取接力抽水法,解决了天山二场(一〇九团前身)最根本的生存条件,逐渐建成了旱涝保收的井灌农场。
作为团场机务股长,王鑫清晰地记得,在副场长李诚一的带领下,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农机具的改革,推广沟植沟播、细流沟灌技术。浇水时,手把手给职工做示范,细流沟灌很快被职工掌握。这是灌溉技术的一次革命,节水、省力、渗透均匀,经济效益明显,为农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之后,农场兴修水利、规划条田、植树造林,昔日荒凉的牛王宫变成了广袤的绿洲。
1984年,王鑫光荣离休,妻子孙玉英想回到心心念念的河北老家。可王鑫不想离开兵团,对这片洒下青春和汗水的热土,他难舍难分,但是想到妻子跟着自己背井离乡,受了那么多的苦,他觉得不能再亏欠妻子了。最终,他还是携妻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但是,在老人的心中,兵团是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王鑫老人身在河北,心系兵团。有关新疆和兵团的事儿,他尤其关注。离休以后,他曾数次回兵团探望。上了百岁以后,虽然还想故地重游,但是毕竟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让儿女担心,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此次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口述历史》摄制组带来了兵团的消息,还有师市党委亲切的问候,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愿。
临别之际,王鑫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我今年已经104岁了,新疆也回不去了。但是,我每天都在想念新疆,想念兵团,我永远是兵团的战士,永远热爱兵团。”
拖拉机六师五家渠市河北省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