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无条件接纳孩子后,他彻底躺平了,该怎么办?”


  • “孩子现在休学在家,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我是真的又气又急。”

  • “我知道要无条件接纳他,所以一直都在忍,可还要忍多久啊?”

  • “孩子马上就要高三了,不能再耽搁了,再这样下去,整个人就废了。”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难题,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要接纳。

但她们发现,当自己接纳了孩子之后,孩子似乎并没有变好的迹象,反倒是自己愈发焦虑了。

这让家长们感到头痛:

到底怎么才算真正的“全然接纳”?

“全然接纳”就是任由孩子躺平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


被迫接受,不等于全然接纳

很多家长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被迫接受”和“全然接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被迫接受”?

就是我们对孩子当下的现状,其实是不接受的。

我们打心底里不允许这一切的发生:不允许他不上学,不允许他玩游戏,不允许他的人生轨迹脱离自己的预期。

但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改变他了,于是虽然一万个不乐意,却也只能被迫接受现实。

可心里的倒计时秒表一直在滴答个不停,所以我们一天比一天焦虑,一天比一天没有耐心。


那什么才是“全然接纳”呢?

回想一下,孩子刚出生时的情景。

那时候的他,没有丝毫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赖我们。

但我们不会嫌弃他,也不会担心他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是否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我们只是爱他,纯粹地、无条件地爱着这个刚刚降临的小生命。

这就是“全然接纳”。

我们不妨可以评断一下,当下的自己正处于哪种状态。

1、你允许一切正在自然发生。

允许他就是当下这个样子的,也不在乎他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爱他,就像爱一个婴儿般纯粹。

2、你对当下的一切非常不满。

你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你只是被迫接受了现实。

你很想改变他,所以你特别焦虑!

你的答案是几?

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全然接纳?


全然接纳,不代表彻底躺平

那么,全然接纳就是什么都不管了吗?

任凭孩子躺平玩游戏,不去改变他,也不去操心他的未来?

当然不是。

首先,全然接纳不包括价值判断。

我们接纳孩子不去上学,并不代表我们觉得他这样做是对的。

也不意味我们彻底放弃了他,或是顺从了他。

我们只是接纳了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评断,不试图改变。


其次,我们只需要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不需要接纳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孩子天天玩手机,成绩从前10名退到了30多名,再这样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学,这辈子都完了。”

我们只需要接纳“孩子玩手机,成绩退到了30多名”这个事实;

而不需要接纳“考不上大学,这辈子都完了”这一还未发生的事情。

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在接纳了前者的同时,也接纳了后者;

强行让“玩手机,成绩倒退”与“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完蛋”产生了因果联系。

最后,接纳现状并不等于现状无法改变。

接纳孩子休学在家,天天玩手机,并不意味着接纳孩子一辈子碌碌无为。

接纳现状是因为一切已经发生,我们只需接纳就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已成定局,我们无力再去改变。

我们只是保持正念,活在当下;

而不是彻底躺平,放弃未来。


接纳了,孩子也不会马上变好

那么,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全然接纳,孩子就会变好了吗?

不会,至少不会马上变好。

因为接纳,只能让事情不会变得更坏。

孩子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产生的。

厌学休学也好,沉迷手机也罢,都不是这两天发生了些什么,才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而是过去这么多年,问题不断积累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才最终耗尽了孩子的生命力,导致他内心能量严重不足。

孩子为什么不愿上学?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上学的重要性吗?

并不是,而是他们在本能地躲避伤害。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损失趋避”。

即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所以会本能地想要避免损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你看到的是,孩子不愿上学,躺在床上玩手机;你想到的是,孩子不求上进,自甘堕落。

表象背后的本质,却很可能是:

  • 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比不过别人,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 挫败感 。

  • 虽然他很清楚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相比较而言,他更加 无法忍受 那种令人绝望的挫败感。

  • 后来他发现,只要自己不去上学,躲在家里玩手机,就可以 逃避这种挫败感 ,甚至还能在游戏世界里 找到成就感 。

这才是他不愿去上学,天天玩手机的根本原因。

而类似这样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

所以,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就需要我们带着爱的觉知觉察,去发现孩子内心的那份恐惧。

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接纳了孩子,孩子就会变好了。

接纳只是疗愈的开始,

唯有爱,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

保持正念的觉知觉察,全然地去接纳,自如地给出爱。

用充实的爱的力量,去对抗现有的冲突,去填补现有的缺陷。

正念,是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养育难题时,要上的第一堂必修课。

第五期“正念父母”线下沉浸式体验课,将于12.23-12.24正式开启。

本期课程会在前四期的基础上做全新的升级,还有更多新的优惠福利。

详情请咨询小花老师。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广州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赵老师周三晚(3月26)带着孩子们批注老舍的《养花》,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打破了“寻找答案”的阅读思维模式,通过问题串的方式,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和重点。赵老师首先让孩子们读题目,通过题目提问,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1.谁?在哪里?养了什么花?2.[全文]
    2025-04-03 05:13
  • 老师和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师生关系,通过语言和情感交流,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也是建立良好、默契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说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事情,学生可以知道老师的心情和期望,老师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全文]
    2024-12-15 03:50
  • “学校强制我们剪头发怎么办?不剪不让上课。”近日,我们收到来自邛崃市文昌中学学生小林同学的一则反映。小林同学说,学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发型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男生的头发长度不得超过一个手指头,即手指插入头发时,头发不得超过手指的厚度。如果不符[全文]
    2024-11-13 03:49
  • 留学生有一种痛叫“被误解的痛”。明明是实力强校,却总因为一个说起来有些奇怪的校名,让不了解的人误以为是什么野鸡大学。今天咱就来给各位正个名,我们学校,可好着呢~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信号:StooogesEducation01普[全文]
    2024-11-07 03:49
  • 教育这件事,细想来倒不复杂,它像是个调皮的谜语,表面难以捉摸,实则暗含玄机。孩子不听话?或许是我们偏执己见。孩子不洗鞋?说不定是大人一厢情愿的代劳让他看不到必要。父母啊,往往扮演了“积极抗议者”的角色,却忽视了引导者的职责。以洗鞋为例,看似[全文]
    2024-11-03 03:49
  • 很多学校将《小读者》指定为阅读书目小编得知时有些意外仔细了解后终于明白老师们的用心在杂志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大人读《读者》,孩子读《小读者》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中国最美期刊”《小读者》经过20年的实践检验它的内容质量是有目共睹的以培养孩[全文]
    2024-10-26 03:52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广州热线 gd.newsfc.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